遇见中医食道癌的中医防治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权威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离除夕还有三天时,我驾车陪母亲去离我们镇十多里路的小渔村走亲戚,探望刚刚养病回来的姨父。

姨父时年七十六岁,从去年五月开始,出现食物吞咽受阻、食入即吐的症状。

医院检查后,确诊为食道癌。

九月,手术切掉了十多厘米的喉管,虽然没化疗,但术后恢复情况不佳,身体虚弱,一直伴有喉痛涌痰、胸痛、未愈合的伤口渗液等不适症状。

这期间,他一直住在东莞表弟家里,三餐靠喝粥、吃止痛药养着。

回老家前,姨父已在东莞看过一次中医了,那是姨父生病以来第一次看中医、喝中药。据他所说,服了七剂后,痰少了,身体也较之前舒服了些。

我希望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恰好自己又学医,于是主动请求和母亲一起去探望。

食道癌在中医里属于“噎膈病”的范畴。

《诸病源候论·痞噎病诸候(凡八论)卷之二》①第四条五噎候云:

“夫五噎,谓一曰气噎,二曰忧噎,三曰食噎,四曰劳噎,五曰思噎。虽有五名,皆由阴阳不和,三焦隔绝,津液不行,忧恚嗔怒所生,谓之五噎。噎者,噎塞不通也。”

近些年,姨父的大儿子身体欠佳,一度成为压在姨父心中的一块顽石。忧思伤脾,脾虚行气无力则气结,气结则津液不得输布,聚而成痰,痰气交阻于食道,故渐生噎膈。

《景岳全书·噎膈》云:

“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

此外,姨父多年来一直有着不良的饮食习惯。每日晚餐前,他必小酌几杯自酿的纯米酒,胃口大开后,再吃下两大碗米饭,最后喝一碗滚烫的鲜鱼汤,说是烫烫喉咙。

这不禁让我想起冬日里的甘肃人。

甘肃人喜欢围坐于火炉旁,烤上几片馍馍,或吃点馓子,再“刮”几盅滚烫的盖碗茶。殊不知,腾腾的茶香里,过热的三炮台茶却给食道造成了伤害。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的食道黏膜只能耐受60℃以下的温度,饮用温度太高的水容易烫伤食道黏膜。长此以往,会使损伤的黏膜还未完全修复便再度被烫伤,这个过程可能引起基因突变,导致癌症。

我想,这应该是甘肃一带成为食道癌多发地带的重要原因之一吧。而同样被食道癌困扰的,还有潮汕地区,这当归因于潮汕人嗜饮功夫茶。

功夫茶,并非某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与考究的茶具的结合。

“蟹眼已过鱼眼生”,初沸的水泡茶,于滚烫之际一啜而尽,对咽喉的损伤也在所难免了。

除功夫茶外,烫粥配咸菜也是潮汕地区的一大饮食特色。

白粥要烫,而且要喝得快,三下两下就倒进肚里,米粒完整、米汤浓稠,食者满足于胃腹瞬间暖融的快感,再就着各类腌制海鲜和“潮州打冷”来吃,美味之极。

毋庸置疑,“潮汕打冷”确实滋味诱人。

但白粥过热伤喉,小吃在腌制过程中会产生的大量亚硝酸盐,食用后在人体内会生成亚硝胺,也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

这宛若蜜糖里掺杂着的砒霜。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年全国最新癌症报告》数据显示,在我国肿瘤登记地区,食道癌是继胃癌、结直肠癌和肝癌之后,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在所有癌症里占比6.78%,男性较女性发病率更高。

西医称为“食道癌”,中医称为“噎膈病”的治疗方法,古人早有记载。

《景岳全书·噎膈》②论治曰:

“凡治噎膈,大法当以脾肾为主。盖脾主运化,而脾之大络布于胸膈,肾主津液,而肾之气化主乎二阴,故上焦之噎膈,其责在脾;下焦之闭结,其责在肾。治脾者,宜从温养,治肾者,宜从滋润,舍此二法,他无捷径也。”

给姨父诊完脉后,我细致地同他讲了包含饮食起居等在内的治疗建议,鼓励他坚持以中医辅助治疗。

然重疾之下,生命极为脆弱。半个月后,姨父便在老家逝世了。

母亲说,姨父总算过了一个团圆年。

八年前,我一同学的父亲也因食道癌离世。

提起往事,同学说,他父亲也爱吃高温的食物,尤其是喜欢喝滚烫的鲜鱼汤,觉着味道尤为鲜美。靠海吃海的湛江人喜欢“烫烫喉咙”,久之却真的把喉咙烫坏了。

食道癌的形成和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密不可分。

因此,预防食道癌,须从改变不健康的饮食方式开始。

其一,食物温度不宜超过50℃,不饮食过热的汤水、茶水和白粥。

其二,须减少亚硝酸盐的摄入,少吃或不吃咸菜、咸鱼、腌肉、菜脯、鱼露等腌制品。

其三,少吃或不吃夜宵,晚餐七成饱,给食道和胃肠充足的休息时间。

其四,多吃高纤维的五谷杂粮、含多种丰富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可清肠排毒,预防癌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习足以亡身。食物的温度看似小事,谁曾想,它竟是导致食道癌的元凶之一。

健康的身体也绝非一朝一夕便能重新拥有。改掉伤损身体的恶习吧,不要等被切掉食道,无可挽回时,方才追悔莫及。

本文摘自《遇见中医》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遇见中医》,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学习中医,特别是学习经方的经历的自述,用39个小故事娓娓道来自己从一个非医学专业背景的“业外”人士到参加中医师承学习的心路历程,以及在跟师学习过程的所见所思所想所悟。既可以给广大中医药爱好者提供了一些学习中医的门径和思路,又为大众读者提供了很多实用、中肯的养生建议。特别是在该书出版审稿过程中正值新冠肺炎突然暴发,作者有感而发,临时增加了两篇文章。

作者简介

陈权,年出生于湛江,定居于广州,为家人苦疾不惑之年拜师研习中医,师承于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中山大学博士后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肝病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院中医科大科主任杨宏志教授。

编辑推荐

国医大师孙光荣为本书题词,经方大师冯世纶、黄仕沛倾情作序推荐。

中医出版好书从不会埋没END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遇见中医》,作者:陈权,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文中插图均为蒙建光创作。小编-,欢迎投稿唠嗑。●这几个健脾祖方的临床应用,沈绍功老师讲透了●吃了这个药,口渴膝痛的病好了,体重还下降了!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changsteel.com/jbby/60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