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五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全国总决赛在上海圆满落幕。由级医学影像学院王蓓蓓、张清如和第一临床医学院苗澍同学组成的代表队,在外国语与国际交流学院刘燕、庞红梅和陈晓锐老师的指导下,获得全国总决赛二等奖,苗澍同学荣获“最佳人气奖”。此前,他们斩获山东赛区一等奖,代表山东赛区参加全国总决赛,他们更是全国参赛队伍中唯一一支来自医学院的队伍。
今天,就和小蜜一起走进滨医这群大一学生的故事。
△(左起)苗澍张清如王蓓蓓
刚进入大一的苗澍同学偶然看到了“外教社杯”校内选拔的信息,热爱英语又对跨文化非常感兴趣的他主动报名参加,在指导老师刘燕的组织选拔下,和同是大一的王蓓蓓、张清如同学组成团队参加这次比赛。苗澍说:“我们接到通知的时候时间比较紧迫,团队需要先确定参赛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要求来构思我们的文本故事,这期间老师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帮我们补充跨文化的知识,还要帮我们调整稿子的内容和表述方式。我们团队还需要花时间去磨合背稿,还要录制剪辑参赛视频,压力还是很大的。”
经过精心准备,他们的参赛作品脱颖而出,在斩获山东赛区普通本科组一等奖后,代表山东赛区参加全国总决赛。
比赛现场
“全国赛难度更高,赛程设置也更复杂,其中包含案例展析、评委问答、名言名句解读、知识问答、情景评述、讲述中国故事等环节,每个环节既需要他们通力协作,更需要他们单人能力出众。”指导老师刘燕对记者说,“此外,我们为了结合医学这一元素来设计整个故事,专门医院的临床一线老师们,咨询了很多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甚至还学习了针灸穴位等医学专业知识,都是为了确保参赛内容的真实严谨。”
比赛现场
最后,我校代表队以UnityinDiversity(和而不同)为主题,以年卡塔尔足球世界杯为背景,演绎了中美医生在医疗急救中跨越文化障碍、运用跨文化策略和中西医知识,顺利救治一位卡塔尔姑娘的故事,充分展示了学生们优异的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跨学科创新能力及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由于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性大赛,负责评委问答环节的王蓓蓓在最开始非常忐忑。“开始的时候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稿子篇幅很长,准备时间有限,一直到去上海的前一天我们还在背稿子,很怕在大赛时出现卡顿或者失误。比赛前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他们的出色给我们很大的压力。”同样心里没底的还有张清如,“到了上海的第二天上午我们先去看了其他组的比赛,他们都是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佼佼者,很多都是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观摩他们比赛,老师给我们总结了一些容易出错的问题,准备了可能用到的备用方案,可以说我们直到正式比赛前都在认真的准备着。”
这次经历让他们收获了难得的比赛经验,更有超出比赛之外的收获。王蓓蓓说:“我们应该是参赛队伍唯一全部由非英语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更是大一新生,参赛经验较少,在比赛过程中我们经常与比赛对手交流,从他们那里学会了自信与不惧怕舞台。我也在队友和老师还有比赛对手的三重鼓励下,渐渐拾起信心,顺利完成了比赛,也让我收获了自信,督促自己树立更加远大的目标,不断充实完善自我。”
“比赛前,我们都特别紧张,中午吃饭的时候遇到了三位来自西南石油大学的同学,他们看出了我们的紧张,一直在鼓励我们,我们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比赛中也有国际组,我们也和外国友人交流了很多,这次比赛让我们收获了友情更拓宽了我们的眼界,学到东西已远远超过这个比赛本身。”张清如对记者说。
苗澍也谈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在比赛回来的高铁上,因为马上考系解,我在座位上背书,凑巧我的邻座就是一位心外科医生。这位老师给我讲了许多从医的故事和科室的特点,同时也提问了我一路有关系解脉管那部分的知识。这次比赛对我而言,收获的不仅有友情、知识和比赛经验,更拓宽了我对医学的认识和对医生这份职业多面性的理解。”
从参赛之初到比赛结束,他们三人积极调整心态,互相鼓励加油,努力克服赛前焦虑,同时还要兼顾开学考试的学业压力,三人许诺要通过这次比赛建立自信,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展现滨医学子的优秀风貌。成员间分工协作,学习积累了许多专业知识,并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一遍遍的排练,一点点纠细节,充分的准备最终让他们在舞台上闪闪发光。
颁奖现场
据悉,本届大赛自启动以来,吸引了全国近所高校学生团队参赛。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拓展大学英语的人文性内涵,成效显著。本次竞赛成绩也是我校优化大学外语课程体系,致力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