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是清朝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为“扬州派”。“扬州八怪”指哪些画家呢?说法不尽相同,有人说是8个,有人说不止8个。据各种资料记载,计有15人之多,一般认为,“扬州八怪”指郑燮、汪士慎、高翔、金农、李鱓、黄慎、李方膺和罗聘。
“扬州八怪”知识广博,擅长书画和诗文,生活上大都历经坎坷,以卖画为生,以画寄情。他们的学识、经历、艺术修养开创了一代新画风。
“扬州八怪”中以郑板桥最为知名,他写过四个字“难得糊涂”,有人说,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今天,我们不说郑板桥,我们说一说“扬州八怪”中的另一位,他就是李方膺。
李方膺(-),字虬仲,号晴江,又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先后任山东兰山、安徽潜山、合肥知县,有善政、人德之。以不善逢迎,获罪罢官。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常往来扬州卖画以资衣食,为“扬州八怪”之一。善画松、竹、梅、兰和草虫,间作山水、人物,以梅闻名,无论老干新枝,都苍劲倔强,隐约着一种兀傲不平之气,著有《梅花楼诗钞》。
乾隆二十一年()秋天,60岁的李方膺因“噎疾”加剧,怀着“吾死不足惜,吾惜吾手”的遗憾溘然长逝,时年61。“噎疾”就是今天所说的食管癌。
从医学角度讲,食管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全世界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食管癌。食管癌的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40岁以下发病者有增长趋势。发病原因与亚硝胺慢性刺激、炎症与创伤、遗传因素以及饮水、粮食和蔬菜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有关,但确切原因至今不甚明了。
食管癌的主要症状有:
1.咽下梗噎感;
2.胸骨后和剑突下疼痛;
3.食物滞留感或异物感;
4.咽喉部干燥和紧缩感。
中晚期食管癌最常见的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吞咽困难,最初是吞咽干的食物有困难,继而是半流质,最后水和唾液也不能咽下,常吐黏液样痰,为下咽的唾液和食管的分泌物。病人逐渐消瘦、脱水、无力。持续性胸痛或背痛为晚期症状,表明肿瘤已侵犯食管外组织。
食管癌常见的伴随症状有:
1.声音嘶哑;
2.颈部和/或锁骨上肿块;
3.其他症状,如呃逆、气急、干咳、
致命性出血、食管-气管或食管-支气管瘘,等。
食管吞稀钡X线双重对比造影检查、食管拉网脱落细胞学检查及放射性同位素32P有助于明确诊断,还可以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声内镜检查(EUS)来判断食管癌的浸润层次、向外扩展深度以及有无纵隔淋巴结或腹内脏器转移等。
食管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首选)、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综合治疗。
食管癌与耳鼻咽喉科也有密切关系,其中的颈段食管癌常常由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施行手术,手术方法包括胃代食管,结肠代食管或游离空肠。
不说这些了,太枯燥了,说点儿轻松的吧!
1.在中国古代,食管癌俗称“噎食病”。传说,一日,药王孙思邈游至山西阳泉境界,听说这里的中老年人常得一种怪病,开始吃饭不得劲,慢慢吞咽不舒服,后来喝水都困难,一年半载,人就不中了。
一天,一位老者来到孙思邈面前,说咽食困难,孙思邈根据病人的病情,为其开了三付汤药,老者服后,效果甚好,吃饭顺畅多了,老者逢人便说孙郎中的医术真高,三付药我就能吃饭了。一时来找孙思邈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不料,两个月后,老者又开始进食困难,孙思邈挖空心思,调这样的方,兑那样的药,可老者的病一天比一天重。有一天,老者见到孙思邈,扑通一声倒在地下,用手指着肚子,声音嘶哑,半晌才进出一句很含糊的话:“老是饥。”孙思邈看着老者那痛苦的样子,自己却束手无策,心里很不是滋味,没过多久,老者就去世了。
以上这段文字,摘自一篇民间故事,您注意到了吗?它对食管癌的描述基本上是正确的,例如,“开始吃饭不得劲,慢慢吞咽不舒服,后来喝水都困难,一年半载,人就不中了。”晚期,病人滴水不进,还有“声音嘶哑”。
后来,孙思邈经过多年的摸索,反复实践,总结出了治噎食病的药方:“千年脑壳龙戏水,姑嫂二人手捻米,吃了乌鸡双黄蛋,落叶酸枣连核咽。”有一年,孙思邈的母亲患噎食病,就是吃了这付药治好了病。
那么,孙思邈总结出来的治噎食病的药方包括哪些中草药呢?也许学中医的郎中知道,也许这个药方确实灵验,但是,笔者百思不得其解。我们多么希望能够从中医古籍中发掘出治疗食管癌的灵丹妙药啊!
2.明朝时,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省沁阳市)出了一位杰出的科学与艺术巨星,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他的名字叫朱载堉。
朱载堉(-),字伯勤,号句曲山人,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郑藩第六代世子。朱载堉终生淡泊明志,7次上疏辞爵让国,潜心于音律、历算等科学研究,在世界律学史上首创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并在世界科技史上为中国夺得多项世界第一。著有《乐律全书》等十多部著作,76岁时去世。
朱载堉墓,位于河南省沁阳市东北32公里的山王庄镇张坡村
据说,朱载堉墓前先后立过3次碑。为什么呢?原来,据说朱载堉不仅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还是一个精通医术的名医。曾为乡邻们治愈过噎食病(食道癌),许多人闻讯后千里迢迢请医求药(河南、河北、山西交界的太行山区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可郑王已经去世。眼看治病无望,他们便来到朱载堉坟前祭奠,有人走前还把朱载堉的墓碑敲下一小块,带回去研成粉末,煎熬喝下。奇怪的是,病人每喝必好,真似灵丹妙药。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说是郑王碑显灵,病人纷纷来朱载堉坟前寻药,就连过往的客商,也要捎一点回去,时间久了,你敲一块,他敲一块,墓碑岂有不碎之理?
这个传说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但是,在医疗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对于这种“不治之症”,人们也只好借助迷信,求一个心理安慰了。
以上是笔者查到的有关食管癌的资料。
(医院王荣光教授的《古今名人与耳鼻咽喉疾病》一书(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出版),本文获得作者授权发布,未经王荣光教授授权禁止其他媒体转载)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