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好 http://www.zggylt.com/
今天分享的是年7月24日发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的标题为“Single-celltranscriptomicanalysisinamousemodeldecipherscelltransitionstatesinthemultistepdevelopmentofesophagealcancer”的一篇文献。
背景介绍
食管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第8位,而致死率居第6位。由于食管癌早期症状不明显,现阶段早期诊断率低,50%患者在诊断时已无法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不足20%。
食管癌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squamouscellcarcinoma,ESCC)和食管腺癌(esophagealadenocarcinoma)。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国家之一,全球大约70%病例发生在中国,中国食管癌约90%患者为ESCC。因此如果在食管癌研究中有突破将对临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食管癌由多种因素造成:
1.致癌物质:亚硝胺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致癌性
2.饮食习惯:长期吸烟、酗酒、吃热烫食物、咀嚼不细等,刺激、灼伤食道黏膜
3.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缺乏:饮食结构配比不合理
4.遗传因素与环境:食管癌具有遗传易感性,且在高风险地区中,有阳性家族史患者达20%~45%,其中男性患者较明显。
食管癌由多种因素造成,且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致病过程,了解其中的机理对于ESCC的治疗十分有意义的。
实验设计
化学致癌物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诱导小鼠ESCC发展的方式,与人体的ESCC致瘤性过程相似,因此作者采取小鼠动物模型模拟人体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过程。
作者将8周雌鼠(C57BL/6mice),在饮用水中加4NQO(μg/mL),喂养处理16周,再用无菌水替代4NQO饮用水,喂养直到26周杀死小鼠。
定义6个时期:
1.正常NOR(0周):正常的基底层和浅层分层
2.炎症INF(12周):出现局灶性淋巴细胞聚集,说明在这个部位有炎症反应存在
3.增生异常HYP(20周):发生在上皮的下三分之一处(thelowerthirdoftheepithelium)
4.增生异常DYS(22周):发生在上皮的下三分之二处(lowertwothirdsoftheepithelium)
5.原位癌CIS(24周):增生异常范围达到整个上皮时
6.浸润性癌ICA(26周):侵入上皮下其他组织
结果
作者首先对小鼠的正常样本和致癌物处理的小鼠做了RNAseq分析,PCA结果发现,由于细胞异质性,传统的RNAseq无法解释恶性细胞的发展。于是采用单细胞转录组分析。
不同时期小鼠分别取样,NOR:30只,INF:20只,HYP:25只,DYS:17只,CIS:20只,ICA:23只。最终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髓样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捕获到个,非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肌细胞)捕获得个。
上皮细胞
作者将上皮细胞分成六个亚类,对其进行GSVA分析看不同cluster富集的通路。
EpiC1表达的基因与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相关,可能反映食管上皮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EpiC2表达与异物解毒有关的基因,很可能是由于4NQO影响导致机体做出的正常反应。EpiC3高表达对那些对细胞外致癌物质刺激,促炎症和Hif-1信号作出反应的基因。EpiC4表达与角质化有关的基因。EpiC5与EMT(上皮间质转化)以及血管生成有关。EpiC6高表达控制癌症侵袭性和转移的基因。
并对上皮细胞的细胞组成百分比做了分析,发现每类cluster的特征和时期都能对应上。并从中挑选出每类cluster的典型基因代表,绘制基因在不同时期的表达量变化图。
与此同时,还对6种上皮细胞亚类做了轨迹分析,发现Component1与细胞侵袭、EMT以及血管生成有关,反映了细胞的癌变趋势。Component2与细胞增殖有关,反映细胞分化趋势。
成纤维细胞
对成纤维细胞也进行了亚类分析,细胞组成变化以及GSVA分析。FibC1是NOR期的主要成分,然后随着肿瘤的发生而显着降低。FibC3细胞是INF期的主要成纤维细胞,具有很强的干扰素反应和MHC介导的抗原呈递活性,代表对组织损伤的初始免疫反应。从HYP阶段开始,成纤维细胞通过增加补体和趋化因子的表达积极募集免疫细胞。
T细胞
文章将T细胞分为CD4+,CD8+,以及两种双阴性T细胞。再接着将CD4+T,和CD8+T分成亚类。
对于CD8+T细胞来说,作者发现主要是表达幼稚与记忆标记基因,而不是细胞毒性的标记基因。在NOR阶段,主要细胞类型是幼稚细胞(CD8-TN1),而在INF阶段,主要细胞类型被记忆T细胞取代,即CD8+组织驻留记忆T(CD8-TRM)细胞和效应记忆T(CD8-TEM)细胞。但是这两种细胞在INF期后,随着癌症形成过程逐渐下降,说明并不是这两种细胞在癌前占主导,而是非效应CD8+T细胞起了主导重要。
对于CD4+T细胞来说,作者发现CD4-Th1-like,CD4-Th2,andCD4-Th17细胞对应三种主要的细胞介导效应免疫。
从HYP阶段开始,CD4-Th1-like细胞的比例下降,被CD4-Th2和CD4-Th17细胞替代。CD4-Th1细胞样表达通过激活单核细胞和响应干扰素γ从而显示出具有抗肿瘤能力。并且差异表达表明,CD4-Th1细胞样细胞比CD4-Th2细胞表达更高水平的免疫激活基因。CD4-Th17在INF时期被激活,在HYP阶段急剧增加,且产生高水平的Il22,Il17a和Rorc,这可能激活单核细胞并募集中性粒细胞以响应上皮损伤。
CD4+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降低以及炎症反应增强,暗示在肿瘤发生过程中食管微环境中发生了从免疫类型1到类型3的免疫变化。
髓样细胞
作者发现,在11个髓样细胞簇中,单核细胞/巨噬细胞Mo/Mφ-C1,Mo/Mφ-C3,cDC2-C1,致耐受的比例树突状细胞(tDC)和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发生的各个阶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INF期后,Mo/Mφ-C1细胞被Mo/Mφ-C3细胞替代,伴随着抗原呈递因子与补体表达量的下降,以及免疫抑制基因的表达增高,暗示免疫力下降以及肿瘤发育过程。自NOR阶段以来,随着代表免疫刺激活性的基因Icosl的下调,cDC2-C1的比例急剧下降。相反,高表达Cd,Pdcd1lg2和Ido1的免疫抑制tDC细胞在所有致瘤阶段均持续存在。此外还发现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不断增加。
验证人类ESCC样品的表达特征
为了对上述小鼠模型研究结果进行验证,作者从个4人类患者组织中取样进行表达谱验证。通过LCM获得的浸润性癌(ICA,n=9)、原位癌(CIS,n=6)、异型增生(DYS,n=17)和癌旁正常上皮(taNOR,n=8)的小块组织进行RNAseq测序。同样PCA证明,癌组织和非癌组织之间有界限,但是taNOR与DYS之间有重叠。在小鼠不同的上皮细胞簇中鉴定的六个代表性基因也在ESCC患者的癌前病变中表达,且表达趋势基本一致。由于LCM主要捕获上皮细胞,并且样品不适合分析其他细胞类型的状态,因此使用活检样品进行了bulkRNA-seq。结果还显示了肿瘤微环境中性粒细胞增加的趋势。
这些结果支持了作者在小鼠模型中的发现,并为理解ESCC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
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