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专家思想碰撞,共谋免疫治疗新局面C

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

近两年,免疫治疗在食管癌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绩,已成为晚期食管癌二线标准治疗方案,同时,免疫治疗在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局晚期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等多个领域的探索均在如火如荼开展,食管癌患者有望迎来更多、更好的新选择。

在肿瘤诊疗MDT模式渐趋成熟的当下,多学科专家的讨论可为患者制定更为合理的诊疗方案,获得更佳的治疗体验和预后。4月14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食管癌专委会MDT论坛于线上成功举行,本场论坛汇集中医院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和医院三大MDT团队,结合各团队真实病例,展开多学科线上讨论。三大顶级团队的巅峰交流为患者诊疗辨明了方向,思维的碰撞也激发了更多诊疗新思路。

本文特整理会议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免疫治疗新时代谱写中国新故事

王绿化教授在会议致辞中谈到,中国食管癌领域的研究历史悠久,在一代又一代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食管癌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近年来,外科、放疗、肿瘤内科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植根祖国大地,开展了一系列针对中国患者的临床研究,为寻找更优的治疗方案而不断求索。未来,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开展更多的研究,拿出更亮眼的成绩,共同谱写“中国故事”,造福于广大患者。

随后,中医院张博医生为大家回顾和展望了晚期食管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在食管癌二线治疗中,KEYNOTE-研究证实了帕博利珠单抗单药二线治疗可为PD-L1CPS≥10晚期食管癌患者带来更佳的总生存期(OS),改善客观缓解率(ORR)和缓解持续时间(DoR)。ATTRACTION-3研究也证实,纳武利尤单抗相较于化疗可显著提升食管鳞癌患者的生存获益。

食管癌免疫二线治疗领域的另一项重磅研究——ESCORT研究对中国食管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与研究者选择的化疗相比,卡瑞利珠单抗可显著延长食管鳞癌患者的OS(8.3个月vs.6.2个月),降低29%死亡风险,在ORR和DCR等数据上卡瑞利珠单抗同样优于化疗。

二线治疗的成功令免疫治疗在食管癌一线治疗的探索引人期待,目前多项研究正在开展之中。其中,KEYNOTE-研究已达到双终点,卡瑞利珠单抗一线治疗食管癌的Ⅲ期研究ESCORT-1st也已宣布取得阳性结果,期待这些探索成绩能够早日应用于临床,造福患者。

MDT思维碰撞出真知共谋免疫治疗最佳方案

MDT病例讨论环节,由王绿化教授、黄镜教授、于振涛教授领衔的中医院医院MDT团队,由傅剑华教授领衔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MDT团队,以及由李志刚教授医院MDT团队,展开了精彩的病例分享与讨论。

病例一:免疫+化疗+抗血管治疗局晚期食管癌

病例来源:中医院医院

患者为51岁男性,既往史无特殊。年9月初出现吞咽困难,逐渐加重。外院胃镜示食管距门齿31cm处可见隆起性肿物,取活检后病理回报鳞状细胞癌;PD-L1表达:CPS40。颈胸腹盆增强CT示食管下段管壁增厚,最厚处约1.7cm,强化不均匀,纤维膜面模糊,与周围淋巴结分界不清;双侧气管食管沟、食管旁、贲门旁、胃左区多发肿大淋巴结,大者短径约2.7cm,考虑转移;贲门旁淋巴结贴邻肝尾叶;余未见明确转移征象。诊断为食管胸上段鳞癌(cT3N+M0),双侧气管食管沟、食管旁、贲门旁、胃左区淋巴结转移。

年9月参加临床研究,给予卡瑞利珠单抗mgd1,紫杉醇脂质体mgd1,奈达铂87mgd1,阿帕替尼mgd1-14/每14天重复。3周期治疗后,复查增强CT示食管下段管壁增厚较前明显减轻,最厚处约0.7cm,局部纤维膜面模糊;原双侧气管食管沟、食管旁、贲门旁、胃左区肿大淋巴结均较前明显缩小,现大者短径0.8cm,疗效评估为PR。此后三次疗效评估均为PR。第8周期联合治疗后改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维持治疗。

年5月复查增强CT示食管下段管壁稍增厚,最厚处仅约0.5cm;原双侧气管食管沟、食管旁、贲门旁、胃左区多个淋巴结,现大者短径0.6cm。复查胃镜提示食管距门齿30-40cm瘢痕样改变,取活检未见癌。结合影像学、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结果,疗效评估CR。

此后患者维持治疗至年1月,因疫情影响而停止。定期随访至今,未发现复发转移征象。

MDT讨论:该例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是什么?经过免疫+化疗+抗血管治疗后,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或者其他局部治疗?

对于首选治疗方案,有部分专家认为,该患者为潜在可切除的局晚期食管鳞癌;也有部分专家认为该患者为多站淋巴结转移、这个食管癌手术难以根治性切除,常规直接手术切除或术前同步放化疗,预后通常不佳。

对于后续治疗方案,专家们表示,对于常规治疗而不是参加临床研究的患者来说,在新辅助治疗3周期后即可行手术切除。具体到该例患者而言,目前疗效评估达到CR的情况下,依然可考虑手术切除。

黄镜教授表示,该例患者初诊时纵隔和腹腔存在淋巴结转移,综合目前研究证据来看,即使选择同步放化疗后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可能预后仍然不佳,且术前影像学难以准确评估初始手术是否能够根治性切除,因此对该例患者首选治疗方案的选择存在难点,有必要通过临床研究探索更为有效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该患者以免疫+化疗+抗血管治疗后达到CR,目前处于无病生存状态,结局令人满意。但总的来说,在当今药物治疗取得显著进展的新时代,局晚期食管癌的治疗模式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探索。

病例二:免疫+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

病例来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患者男性,62岁,确诊胸上段食管鳞癌半年余。年9月行颈胸腹CT示:胸上段食管壁增厚,考虑食管癌,双侧气管食管沟、右侧锁骨上淋巴结(最大28mm)及肝S5低密度灶(10×8mm),考虑转移。胃镜显示距门齿23~26cm食管隆起型肿物,活检为中至低分化鳞癌。右锁骨上淋巴结活检符合中至低分化鳞癌。上腹MR示肝S5结节,考虑转移。其他病史无特殊。诊断为胸上段食管鳞癌,cT3N1M1ⅣB期。

外院行卡瑞利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奈达铂方案治疗3程。年12月复查CT示胸上段食管壁稍增厚,范围较前缩小;双侧气管食管沟、右侧锁骨上淋巴结大部分较前缩小,肝脏病灶不明显。考虑PR,继续予原方案治疗3程。年3月复查CT,胸上段食管癌符合治疗后改变,同前相仿;双侧气管食管沟、右侧锁骨上淋巴结同前相仿。年4月超声内镜提示,距门齿23~26cm食管左侧前壁瘢痕样改变,未探及明显肿物。上腹部MR提示肝脏未见明显异常。患者为进行下一步治疗至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诊。

MDT讨论:该患者经免疫+化疗新辅助治疗后达到PR,下一步诊疗计划?

专家们认为,该患者经过卡瑞利珠单抗+化疗治疗后,食管病灶和肝转移病灶均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仅右侧锁骨上淋巴结仍呈现低密度灶。后续建议颈部淋巴结清扫,如果阳性可以放疗+免疫维持治疗,如果阴性可以给予免疫巩固治疗。

傅剑华教授表示,该例患者的治疗方案总体上属于标准治疗,并达到了PR的良好结果。目前超声内镜、CT等各项检查都显示无转移病灶,仅淋巴结存在可疑病灶,此种情况下需要局部治疗的介入。MDT团队制定的方案与与会专家的观点大致相同,即进行锁骨上淋巴结小范围清扫,无论结果是阴性还是阳性,后续均选择免疫维持治疗。

病例三:免疫+化疗用于多站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晚期胸段食管鳞癌

病例来源:上海医院

两例患者均来自NICE临床研究,该研究旨在探索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用于多站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晚期胸段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在术前给予卡瑞利珠单抗(mg,Q3w)+白蛋白紫杉醇(mg/m2,d1,8,15,Q3w)+卡铂(AUC=5,Q3w)2周期治疗,最终评估患者的pCR率。

第一例患者为胸上段食管癌,右锁骨上、纵隔多发淋巴结转移,分期为cT3N2M0。新辅助治疗后复查PET-CT,分期为cT1N1M0。行McKeown手术+淋巴结三野清扫,术中共清扫48枚淋巴结,术后病理分期为ypT0N0M0。

第二例患者同样是胸上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颈部淋巴结和腹腔贲门右淋巴结转移,分期为cT3N2M0。新辅助治疗后复查PET-CT,分期为cT1N1M0。行McKeown手术+淋巴结三野清扫,术中共清扫29枚淋巴结,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阳性(R),术后病理分期为ypT0N1M0。

MDT讨论:对NICE研究的数据,如何评价?

专家们认为,展示的两例多站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患者在接受免疫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后均获得了不错的疗效。在常规诊疗中,是否需要在新辅助治疗后行手术治疗可能还需要做更多考量。但总体而言,NICE研究中超过40%的pCR率达到了既往同步放化疗的水平,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深入研究,为局晚期食管癌带来更多新的选择和新的获益。

会议在与会专家们意犹未尽的讨论中圆满结束。傅剑华教授总结表示,本次MDT论坛为大家提供了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三个团队分享了精彩的病例,来自不同团队和学科的专家们积极探讨,为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方案出谋划策。在对治疗方案的讨论中呈现出不同的意见,也正反映了食管癌治疗中仍存在许多未解难题,还需要领域内同道不断探索,不断交流,为提升食管癌患者的生存获益共同努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changsteel.com/jbzd/73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