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郭兴福教学法的新奥秘是什么

文丨童祖静、刘德、杨振鸣

图丨赵庶民、刘自华、康仁健

编者按

“郭兴福教学法”是我军在开展群众性练兵比武活动中涌现出的著名军事训练品牌,对于推动军事训练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时光荏苒,60年过去了,我军军事训练的条件、对象、任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郭兴福教学法”能不能跟上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发挥新作用?

今天就带你去看看,“郭兴福教学法”如何用“活”字引领制胜之路?

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郭兴福教学法”,以“红、活、硬、细、实”的精髓要义,为我军军事训练提供了科学指导,掀起了闻名全军的群众性大练兵热潮。

郭兴福对战士们说:“要是刺刀弯了,枪托断了,就用石头砸、用手掐、用牙咬,也要和敌人拼到底!”

历经时代变迁,如何接好“郭兴福教学法”的接力棒跑出加速度?怎样在围绕打仗、把兵练活上实现新作为?能否在传承发扬中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到“军事训练先锋连”,探寻“郭兴福教学法”的新奥秘……

连队干部为战士们讲述光荣传统。

兵怎么练?教练员很关键。“郭兴福教学法”作为一种科学的训练指导方法,其精髓就是“活”。做到因人施教、耐心细致,循循善诱,适应新时代教学组训的新特点、新变化。

利用创新手段进行夜间射击课题攻关。

把兵教“活”,关键是助力战场打赢。前年,东部战区陆军举行优秀“四会”教练员比武,连队的“金牌教练员”张浩林事先精心准备的课目并没有派上用场。考官临机指定10名新兵受训,让他教授“自动步枪夜间射击”。

张浩林灵活运用“郭兴福教学法”因人施教、正误对比、归纳要领、广树标兵内核要义,充分发挥“郭兴福教学法”“活”的教学方式。10名刚刚接手的新兵,训练热情不但空前高涨,还在当天的夜间射击考核中打出了90%的优秀率。

组织欢迎仪式,迎接比武获奖归队的张浩林。

“我们的授课是源于训练,用于训练,不能搞不符合实际的花架子,我要教的是让这10个人都能打得上。”张浩林感慨道。训练水平的高低,教练员教得怎么样,最后还是要落实到战场上,落实到官兵的训练成绩上。

官兵正在进行战术训练。

围绕打仗,把兵练“活”是“郭兴福教学法”的核心,在教学上提倡启发式、诱导式、研讨式,主张把兵练活、练精。打破循规蹈矩、四平八稳的训练方式,使教学更贴近实战,活以致用,让官兵听不厌、练不倦,实现训练场与战场的无缝对接。

官兵们在恶劣环境中砺练打赢本领。

在不断创新发展中,“郭兴福教学法”旺盛的生命力离不开一个“活”字,只有这样才能使官兵以最高的效率掌握实战技能,为未来战场源源不断的培养优秀战斗员。

敌人在变,必须因敌而变。把兵练“活”,就是运用不拘一格、灵活应变的训练方法,使受训者将训练成果活以致用。

红蓝对抗演练。

去年下半年,一场城镇攻防红蓝实兵对抗演练在皖东腹地打响,该连作为红方担负纵深拔点任务。行动中,连队按照战前部署快速投入战斗,但蓝军周密的防御部署却让红方损失惨重。“大量战斗减员的紧要关头,不能坐等上级发号施令。”连长果断下定决心,立即调整部署,改多点铺开为重点突破,以兵分三路、集中优势、避其锋芒、各个击破的战术,对蓝军实施打击。少量兵力从正面佯攻,侦察分队伺机迂回穿插、破袭。经过一番激战,蓝军要点防线被突破。

快速发起进攻。

战场瞬息万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准确判明态势,以变应变,以变求变,及时调整行动方案,灵活运用战略战术,才能赢得战场主动权。

连队每月组织的军事训练“诸葛亮会”上,官兵们围绕如何更好地克障越障踊跃发言,将通过障碍的训练方法向更多的可能性散发,“VR+课堂”的教学新模式,让官兵在寓教于乐中学理论、强素质,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官兵使用VR设备开展训练。

“教学思维要善用活方法,思路变了,方法创新了,官兵学习掌握快,训练效益也显著提高。”连长欧阳新哲介绍,创新实践新路子,集思广益金点子,把实用、管用、好用的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到工作训练中,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战斗力建设服务。

训练间隙穿插小竞赛活跃训练氛围。

“郭兴福教学法”历经60年而经久不衰,历经时代变迁仍生机勃勃的奥秘所在,正是一茬茬官兵在谋战备战实践中,积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实战化练兵迈向新台阶,开启新局面。

东部战区权威发布

投稿邮箱:dbzqxcj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changsteel.com/jbzd/93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