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青春闪闪发光浙工大之江学院学生团

治好白癜风费用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525518.html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李佳灵叶春霞

近日,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在江苏无锡落幕。

经过激烈角逐,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参赛学生队伍(学生:吴凯涛、俞睿哲、叶子律、金越峰、王鹏,指导教师:冯志林、张惠)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本届大赛共吸引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所院校的余支团队报名,报名院校和团队数量均创历届最高。赛题紧贴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趋势和热点,包括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该项大赛列入“全国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评估体系”,作为评估全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已成为评估全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

下面一起认识这个优秀的团队吧~

团队分工

吴凯涛:同态加密算法的实现和优化,统筹兼顾整个项目的进度

俞睿哲:实现硬件集群

叶子律:系统前端界面的设计

金越峰:系统后端的逻辑处理

王鹏:视频材料的准备

01

协同合作,摸黑向前

“我们不是为了参赛而参赛,我们希望保持我们的初心。”吴凯涛回忆备赛的过程这么说道。他们比赛项目的名称是“基于同态加密的多方计算云安全平台”。当初选择参加服务外包大赛的时候,他们就精心选择一个符合他们研究方向的课题。由于团队中成员有网络安全方向的知识储备,并有相关比赛的经历和研究经验,这使团队能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虽然团队有了相关知识和经验,但备赛的过程依然艰难。首先这个项目涉及的技术难度比较大,其中牵扯到的一些技术点非常的前沿,缺乏现有参照。其次公开的内容资料比较少,需要经常阅读外文的资料,整理现有算法的论文材料。这些都需要团队成员的耐心、细心,以及扎实的数学和英语功底。最重要的是,由于受今年疫情的影响,团队减少了外出调研的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项目的难度,因此更多需要依靠团队的集体智慧。用吴凯涛的话说就是“我们整个的研究过程几乎是一个摸黑向前的过程。”

但好在团队合作默契,五个人负责攻克不同的课题难关。冯志林老师也在技术上帮助他们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劣取舍以及如何更好的实现和优化,指导他们完成各自课题的突破。

02

线上答辩,挑战不断

先是初赛,需要上交代码和视频介绍以及文档材料,专家评分之后筛选出决赛的队伍。再是决赛,往年都是线下答辩,今年由于受疫情影响,决赛最终定成了线上答辩。网络答辩的要求比较多,需要有两个摄像头双机位来防止作弊,同时进入“腾讯会议”和“钉钉”来实现线上答辩,禁止答辩场地有人进出。除了这些要求以外,线上答辩也少了老师现场指导的加持,同时还有设备等一些不可控的因素的干扰,这都使得团队比赛过程中挑战不断。最大的挑战就是答辩的时候听不清楚评委的声音。“评委那边的麦似乎距离的非常远,评委提问的声音也非常轻。我们当时尽管把设备的音量开到最大,也只能勉强听到评委提问的内容。这让我们在答辩过程中非常紧张,回答问题也相对变慢。”吴凯涛这样说道。

第十一届大赛本来就吸引了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所院校的余支团队报名,报名院校和团队数量均创历届最高。在众多高校和线上答辩双重的压力下,他们依旧能够承受住压力,在比赛项目中脱颖而出。正如冯志林老师说的:“他们很好的展示了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个人能力。

03

追求品质,尽善尽美

除了前期备赛遇到的困难,后期疫情间的备赛更能发现他们“追求品质,尽善尽美”的态度。疫情期间,他们主要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进行备赛。首先遇到技术相关问题,他们会一起想办法攻克解决。其次遇到赛题相关问题,他们也会主动给主办方发邮件询问。最后有其他问题,他们也会积极找指导老师协调。同时指导老师和负责人会定期监督项目进度,对每个人负责的部分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实时调整。即使在疫情期间,他们仍旧坚持一步一步地踏实前行,保持尽善尽美的品质追求。

对于未来要参加比赛的学弟学妹,吴凯涛学长这样说道:“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去研究,这样的收获会更有意义。坚持追求品质,做到尽善尽美,把握这个原则,出来的作品一定没问题的。”冯志林老师也鼓励学生们“多多参与,学以致用,从比赛过程中汲取知识,为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赛题要求的贴合度较高,学生所学的知识可以尽可能地用于比赛中,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changsteel.com/jbzd/99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