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有一半的食管癌患者在中国,河南省是食管癌高发区,豫北的太行山区,曾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不断提升食管癌诊断和治疗技术,造福更多国内外食管癌患者,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采访中,医院业务副院长、胸外科主任李印话语透露出沉甸甸的使命感。
近年来,作为省内唯一一家普胸外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医院胸外科团队紧紧围绕“患者”这个中心,以食管癌为突破口,结合临床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在食管癌诊疗领域再次走在全国同行前列,并赢得了国内外同行赞许的目光。
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
吸引全球同行目光
“患者是食管胸上段癌,实施全胸腔镜手术。这位患者身高厘米,但体重达到80公斤,而且颈部比较短,手术起来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来,准备为患者翻身,保持患者身体侧卧,前倾30度。”5月27日9时30分,医院新病房综合楼5楼手术区的一间数字化手术室里,7名医务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术前准备。手术室内,来自浙医一院的韩威力、医院的徐勇、医院的林钢等专家站在手术台周围,全神贯注地观摩。
这是在医院举办的第十期全国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手术高级培训班组织的一台观摩手术。培训班由该院胸外科主办,来自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在内的全国各地胸外科专家前来观摩培训。
“在全胸腔镜手术流程规范化的同时,我们还注重细节的不断改进。”胸外科一病区主治医师张瑞祥说,“目前采用的病人侧俯卧位,便是在体位方面的一个成功探索,这个体位兼顾俯卧位和侧卧位的优点,能够最大程度地方便医生操作,同时便于在危急情况下中转开胸。”
9时40分,手术开始,定位穿刺孔,做长0.5厘米~1厘米的皮肤切口,分开肌肉、肋间肌并刺破壁层胸膜进入胸膜腔,放入皮肤穿刺器后置入胸腔镜……显示器上瞬间出现患者胸腔内图像,医生在胸腔镜监视下放入无损伤抓钳、电灼剥离器、电凝钩、超声刀等手术器械,李印紧盯着显示器进行操作,暴露右侧喉返神经、清扫喉返神经淋巴结、游离胸上段食管……
如果把0.5厘米~1厘米的皮肤切口比作“钥匙孔”,那么腔镜手术便是一项通过“钥匙孔”窥探到“屋内”秘密的便捷手术,摄像头和照明用光纤充当了医生的眼睛,直抵患者体腔内观察病变组织,“眼睛”可灵活转动,显示器则将“眼睛”看到的图像呈现出来。
全腔镜(胸腔镜+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手术则是胸外科诸多腔镜技术项目中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
相对于传统手术长达25~30厘米的大切口,需要切断胸背肌肉、撑开肋骨甚至切断肋骨的传统开胸手术,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手术只需要开几个长约1厘米的小切口,无须切断胸背肌肉、撑开肋骨及切断肋骨,是其最直观可见的优点。
此外,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手术患者术后止痛药用量少、伤口疼痛大幅度减轻且不影响心肺功能。
但是,7年前,由于手术项目环节多、操作复杂、技术难度大,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手术尚未被省内医疗行业认可。
当时,刚刚担任胸外科主任的李印认准了这项技术的美好前景,为早日开展这项新技术,自己出资18万元购买了腔镜设备。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精辟地概括过这样一句话,很多人一生输就输在对新生事物的看法上,他们对新生事物认识的4个阶段是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这句话用在电视腔镜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同样贴切。
如今,经过7年的努力,医院胸外科开展的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手术已经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居领先地位。
近年来,作为国内全腔镜胸外科手术的领军专家之一,李印先后应医院、湘雅医学院一附院、医院等国内“大牌”医院进行手术演示。不久前,观摩了李印全腔镜手术的上海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海泉教授如此评价道:“手术步骤固定、流程程序化、探索独创的环节处处皆是,起初是不相信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能够做得如此好,现在相信了!”
事实上,从年开始,根据国内同行的建议和要求,医院胸外科每年定期举办4-8期全国性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手术高级培训班,医院副高级职称以上骨干医师前来学习。
就在今年4月,年第一期全国性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手术高级培训班拉下帷幕。这是一个高规格、高水平的培训班,前来医院的侯晓彬、薛志强副主任医师,医院的马少华副主任医师,河北医科大学四附院(医院)的姜涛、曹秉基副主任医师等近40人。
可以这样说,近年来,医院胸外科为国内培养了一大批的普胸外科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年7月,国际食管疾病协会原主席、欧洲胸心外科协会原主席托尼·莱若特(Toni·Lerut)教授来到医院胸外科,经过初步交流之后,莱若特决定:计划整整两天时间,留在这里观摩学习。
莱若特全程观看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每一个流程,观摩之后,莱若特又和医护人员一起进行了查房。莱若特最后总结说:“李主任,你们的技术是世界一流水平!了不起!”
此外,近年来,先后有德国、美国、比利时等多个国家的同行前来医院胸外科观摩学习,均对医院胸外科的技术水平表示高度赞赏。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刷新世界医学传统认知
5月13日,来自长垣县的食管中段癌患者刘华(化名)已经收拾好行李准备出院,面对记者,刘华一边撩起上衣一边说:“技术真了不得呀!看,总共9个长约1厘米的孔就把手术完成了。我有个老伙计也是这病,去年做的传统手术,手术后一二十天我去看他,他走路还弓着腰,捂着肚子。一看刀口,伤疤把我吓坏了,快一尺长。”
刘华今年68岁,看病的经历有点儿曲折,先医院,北京的专家直接建议他到医院胸外科找李印进行手术治疗。最终,刘华来到医院,于4月28日入院,5月7日接受手术,5月13日上午11点已经办理完出院手续。
“没想到咱们省里的水平这么高!没想到刀口会这么小!没想到手术后第一天就能下床活动了!没想到第四天静脉输液就停了!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出院回家了……”刘华一连串说了好几个没想到,激动和惊喜溢于言表。
刘华受益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微创的基础上,医院胸外科将“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食管癌外科。
伴随着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深入开展,李印和他的团队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免管免禁”食管癌加速康复外科模式和相关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据李印介绍,通过关键技术的改进和治疗流程的设计,医院胸外科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证实食管癌术后不常规留置胃管、第一天即可经口进食、拔除常规胸管和尿管,术后5天即可停止临床支持(常规手术至少需7天),达到出院标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住院时间大大缩短,住院费用明显降低,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并提升了患者术后康复能力及生活质量。
近年来,累计几百医院的专家在观摩学习胸外科的全腔镜食管癌手术,同时见证了这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患者的康复情况,他们用“不可思议”表达自己的惊讶。
“去年一年,李印总共做了多例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手术,统计结果显示,对比传统开胸手术,加速康复外科模式下的全腔镜食管癌手术患者人均节省了1.2万元。”李印介绍说。
同行们用这样的话来评价李印及他的团队的这项成果:“这一原创性重大技术开创了食管癌外科的先河,在国际食管外科技术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追本溯源,从电视腔镜技术走进胸外科,到如今结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这一国际食管癌手术中里程碑式的成果,与数十年来医院胸外科注重专科建设和技术创新分不开的。
“为什么要创新?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不断变化的疾病需要新的治疗手段。”李印坦言,“全世界有一半食管癌患者在中国,河南又是食管癌高发区,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治疗手段,不仅科室发展将停滞不前,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患者无法在省内接受最先进的治疗手段,让他们花更少钱的,遭受的创伤更小,治疗效果更好。。”
如今,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手术是胸外科手术发展趋势这一观念,逐渐成为全国同行的共识,而李印则带领他的团队远远走在了前面。食管癌加速康复外科模式下的全腔镜手术可谓是目前河南卫生行业为数不多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治疗手段。
持续创新促发展
让“王牌科室”再创辉煌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作为河南普胸外科领域唯一一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医院胸外科今日的辉煌,是几代人不懈努力、持续创新的结果。年,胸外科作为医院该院第一个临床科室正式成立。
年,胸外科创始人邵令方教授等研制发明的食管胃吻合器正式投入临床应用。
年,胸外科被评为河南省首批临床医学重点学科,也是河南省胸外科唯一临床医学重点学科。
年,河南省食管癌诊疗中心落户该科。年10月,胸外科晋升临床医学“国家队”,成为省内唯一、国内为数不多的“国字号”胸外科。
年,河南省胸部肿瘤微创中心、大中华胸腔镜外科学院培训基地依次落户胸外科。
多年来,医院胸外科累计完成食管癌手术2万余例,是世界上手术治疗食管癌例数最多、经验最丰富的单位之一。该科开展的食管癌、肺癌及纵隔肿瘤的电视腔镜技术走在全国前列。
“科室的发展必须找准切入点和优势,目前计划用三五年的时间将食管癌加速康复外科模式推广开来,最终,让国外的食管癌患者来这里就医,塑造胸外科的国际品牌。”谈及科室未来几年具体发展,李印豪情满怀。
围绕这个目标,李印及他的团队需要达到“召开国际性学术会议、有国际性的领先技术、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文章以及与国际性知名专家互动和互认”这些立足于国际行列的硬性要求。令人欣喜的是,医院胸外科距离这个要求越来越近。
“今年下半年,医院将举办邵令方教授学术研讨会,并准备成立邵令方食管外科进修学院。”李印说,“胸外科发展至今,历经四任科主任,但是邵令方教授作为胸外科的创始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胸外科和食管外科的最高权威,医院、更是全省医疗界的宝贵财富,我们更要传承‘务实、创新’的理念,推动学科发展,造福国内外的食管癌患者。”
在河南建立食管癌的随访登记系统,则是李印团队的另一个规划。“一旦食管癌登记系统建立起来,任何一例食管癌治疗的相关信息都会被收入这个系统,这对于建立起食管癌治疗的规范化、科学化路径帮助极大,而且对于提升食管癌整体治疗水平意义重大。”
专家介绍
李印
副院长,河南省食管癌诊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省食管肿瘤研究所所长。擅长食管癌、贲门癌、肺癌、纵隔肿瘤、胸壁肿瘤及胸部疑难疾病的常规手术和综合治疗,以及胸腔镜下食管、肺、纵隔等良、恶性肿瘤的微创外科治疗。参加包括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科研成果2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专著2部。
坐诊时间:周一上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