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速递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肠道耐

本文搜集近10年来食管癌患者术后EEN耐受性研究相关进展综述如下。

1、不耐受相关因素

1.1疾病相关因素

1.1.1血清白蛋白水平

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影响着患者术后EEN耐受性,当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正常值,小肠黏膜结构开始改变,小肠绒毛发生萎缩并伴腺管增生,刷状酶活性降低,影响了肠道的吸收和蠕动功能,肠内营养出现不耐受症状如腹泻、腹胀等。术后定期复查生化结果,发现低蛋白血症患者,给予补充白蛋白纠正,以提高患者对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

1.1.2高血糖

根据Nam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肠内营养

过程中当血糖>10mmol/L时,患者出现各种肠道不耐受表现的机率增加,并且发现经过胰岛素调控可以减少不耐受的机会。提示我们在肠内营养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血糖的监测与调控,根据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而采用不同的监测频率和方法,有助于肠内营养的顺利实施。

1.1.3肠缺血-再灌注

创伤、休克或大手术时,使患者全身血流重新分布,肠道器官首先受累,血流量下降,导致严重的缺血、缺氧和再灌注不足。Kozar等研究表明:重大手术、创伤、休克患者血流灌注恢复后,胃肠道仍处于缺血状态,肠道血供恢复至少要72h以上。夏斌等实验研究显示:肠缺血-再灌注时,肠道低血供持续时间长,肠黏膜缺血、缺氧,造成肠蠕动和吸收功能障碍,发生了呕吐、腹泻等不耐受现象。食管癌手术是胸腹部大手术,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道低灌注情形,这可降低胃肠道对营养液和食物的消化能力,当患者术后接受EEN时,会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会出现腹内压增高或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病情越严重对肠内营养越不耐受,原因可能是机体产生并释放内源性炎性介质,加之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小肠黏膜发生萎缩、水肿、缺血,小肠蠕动功能和吸收障碍。因此开展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必须要在病情稳定后,依照个体化执行。

1.2药物的影响

影响胃肠蠕动功能的药物有抗生素类、止痛药、抑酸剂等。食管癌患者术后最常使用止痛药、抗生素类、质子泵抑制剂等。抗生素所导致的腹泻在实施肠内营养患者中也时有发生,可能与破坏了肠道微生态平衡有关,有益菌减少,致病菌生长异常有关。阿片类止痛药物通过作用于阿片类受体,十二指肠发生逆行蠕动,胃张力减小等,上消化道动力不足,胃排空障碍。抑酸剂使用后,胃酸的分泌受到抑制、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胃的消化能力减弱,胃内PH值增高,导致细菌不断增殖,引起感染后发生腹泻。

1.3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黏膜开始逐渐萎缩,肠道对水、电解质的吸收和转运功能也下降。高龄患者肠道内细菌更易过度繁殖,降低胃肠道动力,主要表现为胃排空延迟和肠蠕动减慢。多项logistie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年龄高于60岁的肠道不耐受发生率更高。临床实施肠内营养时,更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changsteel.com/lcbx/63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