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福建日报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面向中小学生违规竞赛问题查处情况的通报,点名“奥林匹克英语大赛”“希望数学”等均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属于违规竞赛。
曾经,竞赛成绩被视为广大学子升学的敲门砖。在一些竞赛组织方贩卖焦虑以及对竞赛含金量、入学加分的宣传下,不少家长争相替孩子报名参加竞赛,唯恐“输在起跑线上”。同时,一些培训机构受利益驱动,恣意夸大学科竞赛在升学中的作用,变相收取各种费用,学科竞赛功利化倾向愈发明显,逐渐偏离了学科竞赛的初衷。
基于此,年以来,教育部持续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大量削减竞赛数量,有效斩断了竞赛与招生、考试、培训挂钩的利益链。然而,一边是政策的不断出台,一边却是违规竞赛的屡禁不止。一些中小学出于利益考虑违规操作,继续将入学、升学与竞赛直接或间接挂钩,让一些家长相信违规竞赛证书依然具有含金量;同时,学校对办赛态度的含糊不清,和培训机构间的某种默契,都给家长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一方为了牟利,一方为了镀金,愿打愿挨下,让乱象有了滋生的温床。
破除对竞赛的迷信,不是要一棍子打死所有竞赛活动,而是要斩断竞赛与升学的畸形关联,理顺培养与选拔之间的关系,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对于中小学生的正规竞赛而言,让部分具有学科特长和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竞赛,可以开阔眼界,激发潜能,从而培养和发现优秀人才,达到以赛育人的目的。对此,相关部门应做好顶层设计,出台有效措施,进一步净化和优化竞赛环境,转变竞赛的奖励机制,让竞赛回归兴趣本义。
对于屡禁不止的违规竞赛而言,依法依规取缔只是权宜之计,关键要断根治本——扎牢制度的篱笆,强调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活动的公益性质,让竞赛无利可图;淡化竞赛的含金量,让竞赛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不作为学校绩效评比的筹码。
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监管,畅通社会举报渠道,加大对违规举办竞赛的查处力度,特别是对于那些名义上是活动,实则具有竞争性的“变相竞赛”要加大甄别力度,对存在利益勾连的行为,要追究责任。同时,要加强对竞赛管理政策的宣传,引导中小学师生和家长主动抵制名单外的违规竞赛活动,推动“双减”进一步发挥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