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做的很多体检,竟然是“假体检”!
12月2日爱康集团董事长兼CEO张黎刚
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
曝出体检行业“假体检”丑闻:
用护士假冒医生看超声;
甚至有抽了血,
没做检查就扔掉,
直接出结果……
张黎刚直言
“有些同行
用护士假冒医生检查B超”
也有一些同行
“抽了血做都不做,
把血倒掉,
直接出结果”
因为
“真正得癌症的比例只有千分之三”
其实,血液检查、影像检查、体格检查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盲区”,即便是全身影像检查(PET-CT),也不可能查出身体内隐藏的所有“癌症信号”。
·在肿瘤发生的高危因素中,直系家族遗传是重要致病因素,特别在乳腺癌、大肠癌中尤为突出。
·女性特别是那些月经初潮早于12岁、绝经期大于55岁的人,应该坚持在体检项目中加上乳腺体格检查和影像检查(B超或钼靶);而那些有大肠癌家族史的患者,年龄大于40岁之后应该每年坚持做一次肠镜。
·那些有卵巢癌家族史的妇女,应该勾选CA;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人,则应选择CA;5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需勾选一个PSA,以筛查前列腺肿瘤。
此话一出
很快登上微博“沸”搜!
网友炸锅了!
可怕!
另据健康时报,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最新癌症数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在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达万,占全球新发病例的20%,死亡万例。也就是说,全国每天约1万人确诊癌症。
如果说,一个人活到到85岁,那么他的患癌风险36%;
大多数人在40岁之后癌症发病率快速提升,80岁达到高峰;肺癌为发病率、死亡率双率第一;甲状腺癌快速上升;死亡率排前的癌症主要是肺癌和消化系统癌症。
为什么很多中国人都在“假装防癌”首先是技术限制的问题,其次是技术水平的问题。
比如以死亡率最高的肺癌为例,现实中,我国很多地区检查肺癌还在用X光片。
要知道,X光片检出早期肺癌的概率只有0~15%,非常低。通常,X光片所发现的肺癌基本已经属于中晚期了。这是因为,43%的肺部面积和心脏、纵隔等组织重叠,早期肺癌很容易被当作慢性炎症治疗。
而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拍个正片就走人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上班族每年都有单位体检,却依然无法发现癌症的原因。所以,虽然现状许多医学专家都在呼吁科学防癌,可是过了这么多年,但很多中国人都在假装做预防。
人人必知的8种常见癌症筛查体检项目不可能“一招鲜”
肿瘤是身体中一种极易发生与存活的基因变异,它可发生在除头发之外的身体任何部位。同时,它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当的隐匿性,有些恶性肿瘤可能发展很快,扩散和转移、危及人们的生命。正是癌症“广发生、隐匿性”的特点,致使我们即便接受年度一般性的常规体检,也难免会发生漏诊、误诊等情况。
事实上,血液检查、影像检查、体格检查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盲区”,即便是全身影像检查(PET-CT),也不可能查出身体内隐藏的所有“癌症信号”,对于那些葡萄糖代谢并不旺盛的肿瘤,诸如肾透明细胞癌、黏液性肿瘤、肺泡细胞癌等,PET-CT同样也会“失灵”。
癌症筛查是一种更专业、针对性更强的体检方式。哪些人要做,要做哪些项目,怎么做,都是有讲究的,也正是其与一般健康体检的根本区别所在。
1肺癌筛查:千万记住用CTX光片检测肺癌,由于其分辨率低,因此检出率比较低,如果胸部X光片检查诊断是肺癌,临床常常就已经到晚期了。可以说,用X光片查肺癌,完全是在假装防癌。
专家建议:用高清CT检测肺癌由于分辨率高,肺癌肿瘤在1厘米,甚至0.8厘米时即可被查出。建议5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或有肺癌家族史的人,体检中把X光片换成CT。另外,更推荐大家用低剂量螺旋CT查肺癌,加上几个生物标记,检出率可以到90%以上。
2乳腺癌筛查:千万记住用乳腺钼靶有些人认为CT是万能的,其实并非如此。当CT用于乳腺癌检测时,存在灵敏度不高,对乳腺的特异性也不强的劣势。另外,还有一些地方会用红外线检测乳腺情况,这个也不推荐,因为红外线检测不是按国际标准,机器的性能差、灵敏度低、误差大,并且医生的主观判断强,医院里都不用这个方法做检测。
专家建议:对于乳腺癌的早期筛查,首先建议通过乳腺钼靶照片来判断。相对于乳腺CT,核磁检查效果明显更好。
3宫颈癌筛查:千万记住用TCT很多人一说检查宫颈癌,首先想到的是HPV检查,其实HPV是对病因的检查。真正有效检查宫颈癌的是TCT检查。
专家建议:TCT即液基薄层细胞检测,与传统的宫颈刮片巴氏涂片检查相比,明显提高了标本的满意度及宫颈异常细胞检出率,目前已普遍应用于临床。TCT宫颈防癌筛查对宫颈癌细胞的检出率能达到90%以上,同时还能发现癌前病变,微生物感染如霉菌、滴虫、衣原体等。
4前列腺癌筛查:千万记住做PSA筛查体检中除了大家平时熟悉的腹部彩超。不过专家指出,腹部彩超却根本查不出早期的前列腺癌,甚至连确诊作用都没有。筛查前列腺癌,最好的检查就是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专家建议:50岁以上的男性,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项目来排查前列腺癌。PSA价钱更加低廉,是早期筛查前列腺癌特异性的最方便、敏感的方法。
5食管癌筛查:千万记住做内镜检查提到食管癌,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做什么检查。做好的方法就是做内镜检查。
专家建议:推荐对食管癌高危人群先做普通内镜检查,并行食管黏膜碘染色或电子染色内镜等精查,如内镜下没有发现可疑病灶,则定期随访;如内镜下发现可疑病灶,则进行活检病理,根据不同的病理结果采取相应随访复查和处理方案,比如轻度异型增生建议3年随访一次。
6胃癌筛查:千万记住做胃镜检查胃癌的筛查主要是胃镜检查,其他方法检出率都很低。
专家建议:胃癌高危人群可考虑直接进行胃镜筛查。如果胃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则取活检送病理学检查,后续根据活检病理结果采取相应的随访复查和处理方案。
7结直肠癌筛查:千万记住做肠镜检查结直肠癌筛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肠镜检查。在很多体检中,很多人最不愿意做肠镜,往往会忽略。
专家建议:45~75岁:粪便免疫化学试验(每年);或高灵敏度愈创木脂粪便隐血试验(每年);或多靶点粪便DNA检测((每3年));结肠镜检查(每10年);或CT结肠成像(每5年);或软式乙状结肠镜检查(每5年)。非结肠镜筛查试验的所有阳性结果都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健康状况良好,预期寿命大于10年的成年人应继续筛查至75岁。
8肝癌筛查:千万记住甲胎蛋白+B超很多人体检时都会选择做腹部B超,以为这样可以查出肝部问题,其实很容易漏诊。
专家建议:高危人群(乙肝病毒和/或丙肝病毒感染、长期酗酒、非酒精脂肪性肝炎、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年龄40岁以上,建议考虑每半年筛查一次,国内多数专家建议联合甲胎蛋白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对肝癌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发现异常进一步考虑CT或磁共振检查。
体检项目要做些“加减法”
肿瘤的发生具有遗传的内因和外界的诱因两部分。这也就给普通人选择“癌体检”项目提供了向导和思路。如今的体检“菜单”可根据个人需求做一些“加减法”,这道体检“数学题”普通民众应该怎么去做呢?其实,大家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把握破解这道题的“精髓”。
首先筛查那些家族性遗传肿瘤。在肿瘤发生的高危因素中,直系家族遗传是重要致病因素,特别在乳腺癌、大肠癌中尤为突出。建议,女性特别是那些月经初潮早于12岁、绝经期大于55岁的人,应该坚持在体检项目中加上乳腺体格检查和影像检查(B超或钼靶);而那些有大肠癌家族史的患者,年龄大于40岁之后应该每年坚持做一次肠镜,及时发现息肉等癌前病变,第一时间把它消灭在萌芽里。
在筛查项目中,面对那些有较强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民众在选择时也该因人而异。对于那些有卵巢癌家族史的妇女,应该勾选CA;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人,则应选择CA;5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需勾选一个PSA,以筛查前列腺肿瘤。需要指出的是,临床中肿瘤标志物不是确定癌症与否的“金标准”,但一定是重要参考。一旦指标超出正常范围较大数值,民众可根据相关提示,再做进一步筛查,提高首次筛查的经济效益和获益效率。
再次筛查那些生活饮食习惯导致的癌症。肿瘤的发生有着内因驱动,更有外因的诱导。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是诸多肿瘤的“罪魁祸首”。众所周知,吸烟易致肺癌;大鱼大肉易致胰腺癌、肠癌;过烫饮食易致食道癌;幽梦螺旋杆菌易发生胃癌。这些有着明显外界诱因的肿瘤,都给我们民众选择对应的筛查项目提供了重要参考。民众可根据上诉情况,和体检医生沟通评估之后,有选择性地进行低剂量螺旋CT及肠胃镜等检查。
体检项目的“加减法”需要综合家族遗传、外界诱因、肿瘤疾病发生谱等多因素综合考虑,民众可根据自身情况,在体检医师的指导下,完成这种健康体检“数学题”,用较小的经济成本,筛查出那些潜在的癌症“蛛丝马迹”。
最后,记住这些方法,
千万别再“假装查癌”!
医院做!
来源
现代快报、
梨视频、健康时报(jksb)、新浪微博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