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办法 http://m.39.net/pf/a_7082970.html
记不记得,从小开始,长辈们总是把还在冒着烟的滚烫牛奶端上桌催你喝?总是一上餐桌就拼命帮你夹菜,还慈爱地告诉你“趁热吃”?
这句“趁热吃”,不仅是一个隐形“健康杀手”!
而且是将中国人推入致癌深渊。
据国际卫生组织统计,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食管癌发病率世界排名第一,每年因食管癌死亡的患者中约有一半是中国人(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而我国每年平均死亡率约15万人)。
在中国,与其他癌症相比,食道癌的发生率为第五位,死亡率排名第四位。如图:
为什么中国人的食道癌发生率如此之高?这和我们爱吃热食无不关系。
口腔部分耐热温度在65℃至70℃;食道黏膜耐热温度在45℃至50℃;胃黏膜耐热温度在40℃。所以常常会出现入口不烫,却会把食道、胃“烫伤”的情况。
回想一下我们的爱吃热食的传统饮食习惯,可真是让人吓出一身冷汗。
不少长辈,总是相信冷食伤胃,总是觉得沙拉、冷三明治是不好的,却觉得“热气腾腾的食物”才是味道最好也对身体最好的。
其实这对身体一点也不好啊!!这也算是中国传统饮食习惯中的“雷区”了,下面这几个例子,都是癌症的诱因!
#冒着热气的茶水#
很多人喝传统的中国茶,总是滚烫的开水才倒进茶杯不久就拿起喝,吹几下之后就几口灌进去。
然而吹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热茶的温度也往往都在70度以上。
等茶上来之后,建议先放个至少五分钟,等一等,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为了自己的食道,先找找其他事情做,刷刷手机或是和朋友聊聊天吧~
热水也是同理,水煮好后,一定要放凉一会儿,等它变温再喝。
#煮开的牛奶#
如今,很多年轻人已经可以做到毫无心理负担地把牛奶从冰箱里拿出来就直接灌进嘴里了。
但很多中老年人依然会坚持从小的习惯,把牛奶加热再喝。
这种习惯的养成,是有一定道理,但现在恐怕已经不适用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牛奶,都是从城市附近的农场里运过来的,是没有经过处理的鲜牛奶,又还要花好一些时间才能被送到各家门口,难免会有有害的细菌,这种情况下人们当然会将牛奶煮开,以杀菌消毒。
但!敲黑板!现在这种做法已经完全没必要了!
现在摆在超市货架上的盒装牛奶,根据法律法规,要先用巴氏杀菌法或高温杀菌法处理,消灭了有害的细菌,买来之后便可以直接喝了,完全没有再加热一遍的必要。
如果你不喜欢冷牛奶,那也不用把它加热得太烫,稍微放在微波炉里叮一下,打成温的就可以喝啦~
#汤汤水水的热菜#
滚烫+汁水多,这对食道来说简直就是绝杀
西南地区的一票菜系,都“榜上有名”
比如
▽
成都人民爱不释手的火锅
食材刚刚烫好就捞出来
过桥米线▽
因为也是需要现场烫熟食材
端上的鸡汤不仅高温,还会有厚厚一层油保温,不少心急的人早早吃到嘴里的时候,还是滚烫的
冷锅鱼▽
说是“冷锅”,名字完全就是骗人了......
只是不会用火现场煮而已,端上来时就是煮好的
依然是热得冒烟......
各种XX锅下架酒精灯▽
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种菜下面架个火源一直煮的方式渐渐流行开来了
但对食道来说
永远温不下来、凉不了来的食物
这可是人间地狱狱狱狱啊~
为何中国菜老是触碰“高温”的雷区呢?
一方面:
是一味地迷信“生冷对肠胃不好”
因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什么东西都要热到冒气热到滚烫
似乎就安心了、健康了
另一方面:
也是因为
中国菜讲究鲜
相信热腾腾的、刚从锅里端上餐桌的东西
味道一定是最鲜美的、最好的
所以为什么蒸鱼也好、水煮肉片也好
最后都要淋上一瓢热油
在还在冒烟的时候端上来呢
诚然
温度对菜的味道有很大的影响
但其实也不是温度越高就味道越好
放一放,等菜稍微变温一点儿
再吃也一样美味
为了健康,为了可怜的食道
上菜之后最好还是先忍一忍再动筷吧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
像下咽的食物太粗糙、吃饭太快
也是一个因素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
很多人工作日中午吃饭时
总是嚼也不怎么嚼,匆匆扒两口就解决了
这样很容易伤害到食道的粘膜
不论再怎么急
还是建议大家细嚼慢咽的吃饭
毕竟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呀
吸烟也会加重患食道癌的风险
烟雾吸进去吐出来
又伤牙齿又伤喉咙
又伤食道又伤肺
能戒还是戒了吧
至少
不要在人多的公共场合抽烟
让别人跟着吸上更有害的二手烟
总之,为了预防食道癌
主要就是注意
“别喝高温的茶水吃高温的食物”
“别吃饭咀嚼下咽太快”
“别抽烟,实在不行也少抽烟”
这三条
只要能在生活中做到以上这三条
也就不用“谈癌变色”
避开这道名为“食道癌”的送命题
-END-
编辑:Ann
美编:Moe
主编:瘦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