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医院专家发现相关

点击上方“哎哟不怕”

就能获得与肿瘤、健康相关的权威资讯!

医院近日传出消息,历经6年探索研究,该院放射治疗中心赵快乐教授课题组找到我国食管鳞癌患者的基因特点和遗传学背景,并首次发现导致中国等亚裔人种食管鳞癌发病风险高的重要原因——NFE2L2基因的“胚系突变”发生风险较其他人种更高。这一成果可有助于食管癌的早期筛查和预防干预。日前,权威科学杂志《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这项研究。

国内外联合课题组,在基因图谱差异中找到“元凶”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发病率为20-30/十万人,病例数占全球50%,其中90%病理类型为鳞癌。在全国范围内,食管癌位于所有肿瘤发病第5位,死亡率位于第4位。而在美国,食管癌发病率低,约为5/十万人,且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占一半以上。目前,我国每年新发食管癌病例23万余人,全球新发病例48万余人。我国食管癌为何会高发?

赵快乐教授课题组尝试从根源入手,分析人体细胞内的遗传物质DNA(基因),挖掘不同人种食管癌的基因差别,“如果能从基因层面找到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将从为中国人种的食管癌防治方面提供新的策略依据。”

赵快乐教授课题组联合美国著名癌症研究机构MD安德森癌症中心HanLiang教授课题组、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系刘赟教授课题组共同进行研究合作。期间,课题团队对余例中国食管鳞癌患者进行了全外显子组和/或靶向测序,“绘制”出中国食管鳞癌基因图谱;专家将该图谱中的数据与美国肿瘤和癌症基因图谱(TCGA,TheCancerGenomeAtlas)数据库中的食管鳞癌数据进行对照,分析两张图谱中的“密码”,找到致使两个不同人种之间食管癌发病和病理类型差异的“元凶”。

赵快乐说,“经过数据比较,我们发现相比于美国食管鳞癌患者,中国等亚裔人种食管鳞癌患者中TP53、EP以及NFE2L2三个基因有更高的突变频率。已有研究数据证明,上述几个基因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联系,它们在食管癌患者中表现出来更高的突变频率,明显提示我国食管癌患者的基因有着显著独特性;根据其中一些基因的特性分析,这种高频率的突变很有可能与食管鳞癌的高发相关。

“胚系突变”、“营养不足”或致食管癌高发

此次研究首次发现,中国等亚裔人种NFE2L2基因的“胚系突变”明显更高,是比美国白人人种的3倍。专家解释,“胚系突变”存在于生殖细胞中,可以代代相传,导致这种突变呈现“人种聚集”的现象。这种NFE2L2基因能保护细胞避免发生氧化损伤,从而降低潜在的癌变风险;一旦发生突变,将减弱对细胞的保护功能。

“胚系突变”比例高,也使得中国人细胞的氧化损伤风险更高,发生癌变的风险也相应升高。

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能激活细胞的自我防护机制,为机体撑起保护伞,降低各种来自食物药物和环境等渠道导致的患癌风险。赵快乐说,但我国群众普遍存在维生素摄入不足且饮食习惯不佳的情况,脆弱的食管黏膜更易受到损伤。营养不良,加上NFE2L2基因的胚系突变”聚集现状,双重作用下,导致我国食管黏膜炎症的发生风险较高。此外,食管黏膜炎症是食管鳞癌的典型癌前病变,食管黏膜炎症的高风险,也带来更高致癌风险。

基因图谱差异,将为食管癌治疗提供新思路。专家说,“挖掘出不同人种的基因差异,可为我国食管癌的预防、筛查和早期诊断提供基础。”高度聚集的NFE2L2基因“胚系突变”很有可能为食管癌的早期预防提供帮助,如能在中国人中筛查出NFE2L2基因胚系突变的人群,并进行预防性干预,将使食管癌的预防和早期筛查成为可能。另外,如果能根据基因突变特点,开发出针对NFE2L2基因的靶向药物,将为治愈此类食管癌患者提供更多机会。”

来源:上观新闻

您看此文用·秒,转发只需1秒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changsteel.com/jbjc/62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