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中小学生各种竞赛名目繁多,质量良莠不齐,一些竞赛以“结果有助于升学”为噱头,使得广大学生和家长盲目追逐,疲惫不堪。
为治理这一乱象,年,教育部出台《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今年3月,教育部、中央编办、民政部和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对《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使竞赛活动管理更加规范化、常态化、有效化。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44项竞赛进入名单。其中,自然科学素养类包括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主办的“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等23项,人文综合素质类包括中国写作协会主办的“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等12项,艺术体育类包括中国儿童中心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等9项。
此次公布的《名单》是《管理办法》修订后的首个名单,从中透露出怎样的改革深意?中国教育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和有关专家。
优化项目结构,凸显以赛育人
自《管理办法》印发以来,教育部已连续4年公布竞赛“白名单”,“大幅度削减竞赛数量”是鲜明特征。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介绍,此次竞赛评审强化底线要求,坚持全面取消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竞赛,原则上不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竞赛,对高中阶段的学科类竞赛严格控制数量,同时严把竞赛质量关。
“从公布的‘白名单’中不难看出,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竞赛活动主要围绕自然科学素养、人文综合素养、艺术体育素养三大类来组织开展,这与我们立足学校一日生活,构建高质量‘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宗旨是高度契合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说。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云龙发现,竞赛项目涉及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23项自然科学素养类竞赛,在名单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他表示,《名单》着眼解决“卡脖子”问题,重点突出,满足了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名单》还新增劳动技能、文化遗产等综合素质类型竞赛,在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顾月华看来,这对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强化劳动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正面引导作用。
与升学脱钩,重塑竞赛观念
值得